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热点
2025-04-24

世外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者、承诺者和引领者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实施,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等文件的要求,2025年4月19日,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2025年第十二届上海市家庭教育大讲坛暨“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上海)启动仪式,在上海青浦区世外学校圆满闭幕。

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原组长、教育部关工委原主任、顾问田淑兰,教育部关工委副秘书长、家校社共育“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项目主任郭春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认证专委会秘书长顾占春,向33家上海首批“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试点学校授牌。上海首批“标准化家长学校”试点单位包括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上海世外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上海青浦区世外幼儿园、上海青浦区世外学校、上海嘉定区世外学校、上海宝山区世外学校、上海金山区世外学校、上海世外教育附属虹口区欧阳学校、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徐和路幼儿园、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等,涵盖幼儿园至高中各学段及社会机构。

上海世外教育集团自2017年创办以来,以“创世界一流百年优质教育”为使命,致力于为0-18岁孩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并持续向上海、华东乃至全国辐射优质资源。

“家校社共育既是路径也是目标。标准化家长学校的建设,是推动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里程碑,更是打造良好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均瑶集团副总裁、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上海世外幼教董事长徐俭介绍,“面向未来,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将持续成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者、承诺者和引领者,将在三个领域深化实践:一是持续放大AI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实现科技赋能;二是打通集团内外的家校社多维资源,实现美好教育生态共建;三是让优质的教育服务辐射全国更多的校区、园区,实现教育普惠。”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被聘为“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全国专家组长。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家庭与儿童工作部部长张燕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向“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项目专家颁发聘书。

“标准化家长学校建设”(上海)启动,标志着上海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迈出标准化、体系化的重要一步。

由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上海世外幼教历经3年打造的上海世外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简称“上海世外亲子中心”)正式揭牌!

上海世外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通过从功能到家庭生态的空间重构、从被服务到家庭共生的关系重构、从照护到呵护心性的教育重构,打造儿童的第二个“家”。家长支持体系助力轻松育儿,多维课程体系保障科学育儿,社区资源整合构建育儿新场域,为家庭提供养育友好方案。借助标准化运营的输出,托育服务对外辐射,公益服务优质惠民,推动社会教育公平的普惠实践。

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副总裁、上海世外幼教总经理王茜表示,为应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构建可持续的教育未来,世外教育培养“中国心”,塑造“世界眼”,让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个园所成为共生系统的成长点,打造0-18岁贯通生命成长的教育链,实现0-18岁全学段教育闭环:0-6早托幼一体化的生命启蒙、义务教育的素养筑基、高中阶段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响应国家之需,通过使命驱动的创新行业赋能、素养为基的革新课程生态、合和共生的共创美好教育生态圈,实现美好教育生态重构。

中国关工委副主任、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表示:上海是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先行区,是全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模范区。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教委、市妇联、市教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上海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创新推进家庭教育,打造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上海样板。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韩民强调家长学校是推动家校协同育人的好途径,一所好的学校不仅仅是提升家庭教育认知和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学习、相互沟通,深入对话和促进协同的平台。“如何办好家长学校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教育学会专业认证委员会提出家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命题,也是想为家长学校建设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实现的路径,引导家长学校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启动了相关家长学校的标准研制,对促进家长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本届上海市家庭教育大讲坛以“AI赋能,家校社共育”为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家庭教育变革路径。

AI 时代,该如何做教师、如何当家长、又该如何对待孩子?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思维的重构。教师应聚焦“思想素养”而非单纯知识传授,“想象力才是人类最后的护城河。想象力是人与AI的唯一竞争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提出“先AI化,再去AI味”的学习策略,在他看来,不会用AI的学生可能成为“思维水泥”,善用AI者将开启认知升维。智能时代的生存法则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正确价值观并对抗算法偏见,既有专业深度,又有跨界整合的AI协同能力的人才是未来所需。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表示,家长需从“监督者”升级为“教育合伙人”,构建“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三维体系,她认为最好的家校沟通模板是事实核查+情感支持+方案共商,“教育不是剧场内卷,我们应该约定全体坐下,而非被迫站立观剧。”

从教师、学生、家长到生态,勾勒出AI时代教育变革的全景图:教师成为思想导航者,学生转型为AI协作者,家长升级为教育合伙人。

上海世外教育集团、上海世外幼教,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者、承诺者和引领者,预示着重构教育生态的普惠未来,“教育不是独行,而是家校社的共鸣;不是竞争,而是科技与人文的共荣。”“早期教育是一场温柔革命,让生命从起点就拥有向善的力量。”


相关推荐